第34章 两个侍读官 (5 / 8)
姬越知道,第二批应该不会那么快收到这些村落,因为她有一个更大胆的设想。
国子监招收良籍学生没有引来丝毫风波,即便是在士族眼里,良家子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但姬越一开始提出办国子监时,对周解说的是“办一个让五等民也能入学的官学”,就像她提拔寒门之外还要弄一批良籍官员,这批良籍官员还没丰收,她已经在想弄一批下等民吏员了。
暂时不必想那么多,徐徐图之,徐徐图之。
开春之后各地呈报上来的奏牍比过年之前多了一倍不止,这也是士族官员的通病,凡事都喜欢拖,拖到过了年之后才陆陆续续开始办,他们办理一件事情花费的时间,都没有千里迢迢呈报给姬越,姬越批复完再送回来,一来一往花费的时间长。
这也就不能怪xs63当即喝道:“昔日孔圣人周游列国,所遇之艰难险阻何止多我们百倍,吾等为圣人门生,受陛下大恩,岂有畏难不上之理?”
有讲师低声说道:“陛下要成万世之功,何惧小节,就将那些学生强征来又怎地……”
话还没说完,就被周解瞪了一眼,这时狄仁杰忽然开口说道:“不,正因为陛下要做的古往今来无人做过的事,才不能令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成为笑话,百姓愚钝却又精明,不识往后利益,只认眼下春耕,如此一来,只要许以切身利益,事情必然迎刃而解。”
见众人都是一副似有所思的样子,狄仁杰笑了笑,说道:“也不用太过花费,只要让膳堂每日多蒸些粟饭,让学生吃饱之后,能给家人也带回一碗,尽够了。”
如果说先前的一番言论还算有理,让众人立刻琢磨起了要给学生家里多少银钱,后面的话就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了,有个儒学的讲师笑道:“真像你说得那么容易,监长也就白忙那么一阵子了,许以前程不肯,许以饱食不肯,偏偏每日多一碗粟米饭反倒肯了?”
然而账不是这么算的。
一碗粟米饭虽然不多,但兑水也能煮一锅粥,十三四岁的少年长期吃不饱,干活的力气也不多,下田也多半是累赘,其实他们的劳力根本抵不上每天一锅粥,之所以很多人拒绝送孩子上学,是因为打听到要学好几年,担心如果在学里没学出个样来,还回家种田,打小就不下地的人,会不会就让官学给养成废物了?
狄仁狄仁杰做过阁臣,也当过县令,他和各种阶层的人都打过交道,粟米饭的事虽然属于开玩笑的范畴,但也有些认真的成分,散会之后,他隔日出了一趟城,走访了两三个村落,回来的时候心里就有数了,找到周解,简单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意见,其一,改课单,其二,粟米饭。
周解不明白他为什么就和粟米饭扯不开了,但改课单的事他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农耕是社稷根基,但士族官员高高在上,基本除了粟官署,没有官员会去特意了解农耕的情况,士族的良田又不需要他们亲自去耕种,在国子监建立之初,众人的思想都没转过弯来,按照的是士族的教育方式,这哪里能符合五等民的情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