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大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65章 大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3 / 4)
        此外,天武新政废除民间造船限制后,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大规模的海船建造业,朝廷更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官营造船业,除南京船厂外,在苏州、松江、镇江等地均设有官厂。

        工商业的繁盛,造船业的发达,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这一切都为大明重新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朱慈烺没有因天武新政的功绩而陶醉,他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以往的“宣扬国威”上,这次组建下西洋的船队,是以更加开放的思路,为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蓝海帝国打前锋。

        整个大明帝国,从皇帝到百姓,所有人的观念基本都已发生了转变,对外拓展势不可挡!

        大航海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

        明初时,大明走的是和平外交模式。

        明太祖朱元璋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还制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大明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这种外交政策影响了大明三百年。

        朱慈烺不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是要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全世界的价值观,让全世界都认识到大明的强盛!

        在此基础上,朱慈烺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

        大明以武力为后盾,力争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大明帝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格局。

        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武力,朱某人一向喜欢先礼后兵,对自己看上的土地势在必行的拿下!

        这次下西洋活动,其实相当于朱慈烺派人去看地的。

        首先要恢复大明对南洋诸岛的管辖,特别是马六甲海峡,这条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时候拿下来了!

        那里自古以来就是大明的国土,永乐五年(1407年)时,明成祖朱棣在苏门答腊岛的巨港设置旧港宣慰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