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不安分老王,北京都市生活1
在管理公司,操作业务的实践中,并在不断研究市场形势的情况下,老王对市场经济有些自己的认识,却又说不清所以然。所以他经常相约些其他公司的高管一起喝酒聊天,希望从中了解更多的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由此,老王我们几个对脾气的人结成了个小集体,其中,老苏是搞IT的,穆爷是老北京,还有老王和我,共四人,欢喜地称之为“四人帮”,经常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小聚一次。
老苏,35岁,来自福州,一个南方人,但身高却有173,显出精干。他是IT行家,也是纯正理科男的神态,聪明却掩盖不住木讷,条理分明却也混乱。
老王独自旅行时,曾经在福州走过,所以就喜欢与老苏聊福州。似乎老王对福州的印象不好,他说,福州太差劲了:贵为FJ省省会城市,却火车站前没任何气派可以令来客找到眼前一亮的感觉,只见老城的低矮楼房,交通杂乱得很,出租车品牌杂乱且不上档次;人潮涌动,满街的摩托车,电动车飞奔,街边满坑满谷停放着一排排的摩托车,更有很多用于拉载客人的。这哪里像大个城市,还是省会城市的呀?只县级市的配置吧。老王到了福州是奔着著名的“三坊七巷”而来,希望那里不会令人失望吧?
对福州印象,“三坊七巷”还是有点意思的。这“三坊七巷”是旧时大户人家的居住区域,大理石板地面,翘角楼,高楣大门气派,小院弯转情趣,透露出当时盛况。而且层出不穷的历史人物,更彪炳了“三坊七巷”的神圣。只是呀为何周围不临水?时下,现在,虽然规模依旧在,却因太商业化,而淡化了旧时的几乎所有的故事。更可乐的是作古旧的木制墙面上赫然看到大M,哎呀妈呀,麦当劳也入驻进来了,突在是显的那么的不协调,变了味了。
各地的古迹都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紧紧地包裹成一个角落了,那么的压迫感,就连照相时想只寻古时风貌时,躲避都躲不开背景里高楼的不和谐。当在古巷子里且满脑子在寻古觅踪的穿越思绪里时,偶尔走到一巷子尽头,突然发现一扇门半开着,门这边是久远的旧时,而门那边却又回到了现代,仿佛不给你让思绪和情绪飞一会儿的时间,或不让你体验看过去与今天仅在大门开合的瞬间而“古往今来”?
老王在回味旅行时深有感触地说:“每一次的南行都会那么深地被触动心弦,每座城市都会发现那遥远的文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崇敬的名人,汇聚成每个城市深厚的底蕴,来拽着你,令你身不由己,自发自愿地朝着文化、文明的路上走。叹自己内功不如,胆识弗如,老骥伏枥亦惘然,枉然。呜呼哀哉!”
在一次酒会上,大家谈论着这个市场,各抒己见,却讨论不出什么名堂,大家相互调笑着对方是井底之蛙,然后提酒相互祝福我们这些后知后觉者前途光明。其中老苏,那个搞IT的,正在读硕士,想在过龄后,转为管理方向,近期在写硕士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大概是论国有企业改革的路线与发展方向。但第一次导师审核,老苏没能通过论文答辩,导师要求重写。老苏有点学究气,搞IT的讲的是程序,而论文却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他无真正对市场经济的直接认知,所以感觉很头疼,不知道怎么去改才好。老王借着酒劲,就狂妄地接过了这活,帮着修改完善这篇《关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发展道路的思考》的毕业论文。
第二天,当老王醒酒后,想起来自己夸下的海口,脸上开始发烧了,他一个本科生,怎么就接了这个硕士论文的活呀。不过,老王还是硬着头皮读起了朋友的论文,看着,看着,老王看不下去了,老王发现这满篇是报纸上官宣的对国企改革政策性的内容,完全没有其自己的独到的观点,更谈不上创新意义上的建议及解决办法,内容上有分析却无思考与对策办法,小标题未能提纲携领地突出重点论据,真实数据使用不合理,而且论文的写作不符合论文规范格式,通篇下来杂乱无章、空洞无物。老王在头脑里反复思考,理解着论文题目需要表达的重点和考点,一点点地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了论文的大纲,他有了改好这篇论文的思路和信心。经过反复研磨,归类内容并列出有创新、有自我观点的小标题,搜集官宣的公共政策,结合某单位内部实际情况,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思考与措施,以自我认知和总结做结尾,终于在一个月的期限内交稿。这一个月贪晚地写作,让老王瘦了一圈,但老王感觉很值得,即便修改的不好,他自己都从中学习和收获了很多的关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发展趋势等多方面的东西,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增广了思路。几个月后,结果出来了,那位朋友老苏终于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他很开心并千恩万谢老王的付出。老王心里很是安慰,自己在政府工作期间练就的笔杆子,加上业余时间自学工商管理的知识积累,特别是近期真正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里摸爬滚打,这所有的积淀汇成了今天的思想输出,也同时证明了自己融入了市场经济大潮。
老王是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性情中人。他的人生,好像就是在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让自己感受世间所赋予的所有事物并从中找寻到他自己独享的快乐体验。
除了自己读书外,老王经常拉着我们几个或其中一人,多数时候是我,去同他一起看话剧或音乐会,海淀剧院看话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在人民剧院观看话剧《雷雨》《万家灯火》,保利剧院看《音乐会》,到天桥德云社听郭德纲相声,等等。
老王都是买最低价的票,基本是坐在后排观赏,他感觉这样眼界更宽,可以全视角地看到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观看,他都会享受在现场气氛和文化熏陶之中,并被一次次感动,陶醉。
剧院现场,老王和其他观众们为话剧内容的情动,为话剧演员们的演技折服,每一幕、每一曲结束时,都会送上热烈的掌声。最感人的是在全剧结束帷幕关闭了时,无一人先行退出,而是全体起立,大家鼓掌一直在持续中……但见帷幕徐徐拉开,先是群众角色集体出场谢幕,赢得一片掌声;再是次要角色谢幕,掌声热烈,最后是男女主角出场谢幕,强烈的掌声不断,男女主角90度长时间大鞠躬,立身面向观众,在强烈的、不间断的掌声中,再鞠躬,三鞠躬,演员们迎来无限的被尊重的感恩与惬意,观众们获得了无穷的被如杨立新、宋丹丹、濮存昕等大腕们回敬的鞠躬致谢而欢愉与那一刻的被带入感及深入故事的享受……老王很少去电影院看电影,因为那里找不到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情景,电影拍得好与不好,内容寓意是否深刻,投资人和演职人员是不管你观众的,观众只能在观影后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还没地儿说理去。
……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m.xinbiq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