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狸猫换太子” (1 / 3)
丰三桥回到家中洗了个澡,打开从房车边偷拿到的那幅画展开,“哎!《月霁松雪图》?!!!这不是做梦吧?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丰三桥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跟随董子昆在旧南货市场厮混过一段时间,丰三桥多多少少也学到些书画鉴定的皮毛。纸质、笔墨用料、构图、细节……就丰三桥目前的水平而言,这幅画应该不假,应该是董子昆所说的那幅真迹。
按照师傅老徐所说的规矩,丰三桥将画卷收藏好,不管真假,目前是肯定不能出手,也不能四下里打听,让它冷一冷然后再行处理是最好的办法了。
叶天浩现在手上最缺的就是现金,短期内他是不可能筹备齐的,他应该会考虑采用特殊的办法筹钱。作为旧南货市场的邻居,叶天浩对于字画瓷器等古玩也是颇有研究的,他如果与董子昆的思路相仿,他在事后应该也能猜想到那幅可能是真的,如果是那样,他在短期内应该可以筹备一部分钱,然后慢慢修复资金链,随后再想别的办法筹措更多的钱,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这些,叶天浩自认为自己的麻烦应该会自动解除的。
这一切都是钱小雷的猜想。
事实是:叶天浩根本不知道这幅画的真假,他得到这幅画作,纯属偶然!
叶天浩在消失的这段日子里,通过种种方式渐渐明白了自身的处境,原来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简单,自己当年许多问题没有及时处理,积羽沉舟,现如今早已经发展成为刑案。叶天浩心里一时没了底儿……
紧接着传来黄绍林被拘的消息,叶天浩知道这事儿麻烦大了,远不是资金链断裂那么简单了。
叶天浩的问题在当代中国有很强的普遍性,许许多多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他们最初创业的时候任谁也不会主动去违法,一开始基本上都是守法经营,随着业务的广泛开展,公司的效益逐年提高,慢慢地,这些人大多变得很有钱,或者相当有钱,极少数还极其有钱。某种程度上,他们在一个侧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国企和外企的细微之处的空白。他们的存在,是有着广泛的社会积极意义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最初创业的时候,基本素质都不是很全面,有的人仗着义气取胜,有的依靠人脉获利,还有的凭借特殊历史机遇获得成功
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单项发展,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象叶天浩一样,贪婪之心渐起,没有及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也没有主动地创造机会,也没有时间去充实一下自己,提高一下自己,而是跑步进入富裕阶段,突然而至的财富让他们始料不及,相当一部分没有思想准备去科学而合理地消化这笔财富,自身素质和财富之间相应地就出现了某种失衡。
这个时候,他们不是想着升级自己的产业级别,而是看什么挣钱就搞什么,于是乎纷纷扩张,着着急急的,法律法规方面的修习还没有完备就冲上了商业扩张的火线。
一开始他们还比较小心,他们也害怕,步子都不大。但是,慢慢地尝到了甜头,这种小心就开始淡化,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对他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弱,久而久之,一个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小问题都拖成了大问题。
这个时候,他们其中部分人就踩了地雷。
叶天浩就是这样的人,现在,他也踩了雷。
已经踩雷之后,叶天浩不是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也不是请教内行商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坚持以前那一套,求助自己的朋友圈,希望通过社会关系的运作最终解决问题。
有一天,叶天浩在自己的电子邮箱里发现一封信件,信中大意是安慰叶天浩,说本来就很简单的事,他这一跑路,只能加重社会对他的疑虑,其它方面也随之变得更加恶化。建议他去找找上级单位领导,讲明事实,主动去承担自己应该承受的法律责任,最终以最大的诚意求得社会的认识和原谅,东山再起比自己想象的要容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