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山南东道使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8.山南东道使 (1 / 2)
        可郭昔所言,包括李希烈所言,在朝廷看来实际上却没有任何证据。

        说起这“造反”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和唐一桩冤案有关系。

        冤案的主角叫来,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横扫河北河南,直逼唐朝腹地江淮,来当时还在为父亲服丧,得到朝廷任命后即刻单骑奔赴颍川守城,当来入城后,动员士兵刚修备好城墙,叛军的大阵便如云般逼来,来立于城头挽强弓镇守,叛军登城之兵无不应弦而倒,击溃叛军后来在敌人那里得个诨号,叫“来嚼铁”,形容其强悍善战。

        其后来东征西讨,与其他唐将一起,立下很大功勋,积功升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旌节镇于襄阳城。然而等到安史之乱逐渐平息后。唐廷开始对各地手握重兵的节度使疑惧起来,来自然也不例外,唐肃宗任命来为淮西、河南十五州节度使,表面对他示以重用,实则是行“调虎离山”之计,希望把他调离襄阳,随后废除他的力量。但来抗拒,让麾下将士集体上表朝廷,“挽留”自己继续镇襄阳这让唐肃宗十分愤怒,不久后肃宗驾崩,代宗继位后又要来移镇淮西,可又被来找出理由拖延拒绝。

        最后代宗便暗中挑唆来行军司马裴攻打他,但裴反倒被来击败。。被俘的裴被来押送到京城,代宗又羞又怒,又想安抚下来,就把裴赐死(嗯,先流放再赐死,地儿就是蓝田驿,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裴死后,来也有些良心不安,最后他还是出于位大唐臣子的操守,离开了方镇,入京向皇帝谢罪,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并和左仆射裴冕一起担任山陵使。

        结果次年,来就被权宦程元振诬陷而死,史书里称代宗是被“蒙蔽”的。

        消息传到南阳,来原本安排于此地的戍守军队纷纷溃散,只有其麾下偏将梁崇义趁机杀回襄阳,火并来另外两名大将李昭、薛南阳。。被推选为新的节度使,代宗也只好承认。此后梁崇义便聚两万精兵,割据襄、汉等山南七州之地,为来立祠堂,并于魏博田承嗣、淄青李正己、成德李宝臣等勾结,抗拒朝命代宗此举非但不能收回山南东道,反倒造就了个新的割据方镇。

        而另外面,和山南东道相邻的淮西镇,自从李希烈驱逐李忠臣取而代之后,便不断上奏朝廷,要讨伐梁崇义,两镇几同水火。

        现在郭昔公然在含元殿大陈设上,对皇帝车驾揭发梁崇义的“逆反之谋”,闹得满朝皆知。

        而来自淮西的吴少诚、吴少阳又再度向朝廷请缨,愿为平叛先锋。

        这中央和山南东道的战争,似乎是一触即发。

        就在李适问策时,宰相杨炎大步走出,称“臣自道州还京时,曾路过襄州,与梁崇义交谈过。”

        “哦?”绳床上的李适没有表态,他要求杨炎说下去。

        “梁崇义对臣说过,他并非愿意割据,只因昔日来入朝后,次年即被诛杀,自己多年抗命,怎敢丢弃方镇归京?”

        “那依杨卿的看法?”

        杨炎长髯拂动,捧起笏板,当即请求皇帝说,“臣当时已答应梁崇义,回朝后必然面奏圣主,请赦他和襄州诸将士之罪,尽快促成其归顺朝廷。”

        “那......也很好啊......”李适在口中说出这句话时,其实和内心所想是有一定差距的。

        李适内心已泛起不满,这不满是对杨炎的,“原来梁崇义叛是不叛,朕是镇是抚,全要看你小杨山人昔日的一句私人承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