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完美平衡 (2 / 4)
新地主的庄园,除了部分土地依旧种植粮食“保底”,其他土地都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诸如油菜、棉花、菽(大豆)、时蔬等经济作物,完全是以参与市场销售为经营庄园的主要目的。
或者,在其基础上,开办各类作坊,雇佣工人,参与到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去,成为新的社会体系中一员,不再是闭门成市的传统庄园。
除去山南荆襄之地不说,河南、淮南、江南,因为军事和政治原因,“顽固势力”被宇文温铲除过几轮,所以现在以上地区,新地主的比例很大,人数上不是简单过半而已。
这些新地主,有的是从旧地主转变过来,有的是当年凭借军功获得土地的外来户,然后在各种因素的促进下,开始茁壮成长。
长到现在,终于成了气候,于是开始有了政治诉求。
这正是宇文温所希望看到的。
新地主的产业,需要参与到商品流通中去才能盈利,需要雇佣大量劳动力,所以反对旧地主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赞成“谷贱伤农”,迫使农民出门务工。
但前提是朝廷里有人支持他们的主张,或者有自己人在朝廷当官,影响决策。
所以,科举恰逢其时。
新地主们通过转变经营模式,从快速发展的河南、两淮、江南经济以及海贸中获得超乎以往的利润,有足够的财力购买教材、辅导书,请来优秀的老师,让自己的子弟、族人脱产读书,一门心思备战科举。
实在不行,还可以“投资”,花钱培养那些家境贫寒但资质不错的异姓读书人,甚至通过联姻来笼络有望中选的读书人。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新的官僚集团会形成,那就是科举官僚。
这样的科举官僚是寒族出身,却和出身于旧地主的寒族科举官僚不同,基于自身阶层利益考虑,政治诉求也完全不同。
出身旧地主的官僚,奉行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喜欢风险,不喜欢人员流通,希望百姓老老实实呆在家乡,被土地束缚,主张“父母在、不远游”,也不喜欢朝廷对外扩张。
但出身新地主的官僚完全不同,他们的诉求,和传统的士大夫以及传统寒族地主有着明显分歧,而这种分歧,可以被皇帝加以利用,实现政治制衡的目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