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如坐针毡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一章 如坐针毡 (1 / 3)
        州学,讲堂内座无虚席,甚至连窗外都站着人,一个个踮着脚探头往里望,人人都屏气息声,生怕些许杂音导致听不清楚上首之人的说话内容。

        名扬天下的二刘,今日在此讲课,说的是尚书,难得有机会听当世经学名家的讲解,错过了恐怕就再也遇不到了。

        许多人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坎坷难行,请不起老师,交不起束脩,甚至即便有些财力,想请老师都没地方请,更别说负笈游学。

        所幸黄州兴办州学,请来经学名家、“二刘”之一的信都刘焯刘士元讲学,而黄州西阳城兴旺的产业,让许多贫穷学子有了‘勤工俭学’的机会,所以州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如今“二刘”中的另一位,河间刘炫刘光伯也来到西阳,同样是在州学讲学,这消息令广大学子激动不已,山南各地不光求学之人,连许多学者亦闻风而动,纷纷赶往黄州西阳,要来会一会“二刘”。

        刘焯、刘炫,年少时一同求学,同受诗于刘轨思,受左传于郭懋,问礼于熊安生,这些都是前辈名家,而“二刘”却又青出于蓝。

        刘炫熟知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相关学问皆能讲授,能得这位名家授课,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尤其今日所说的是尚书。

        尚书为六经之一,上古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先秦时称为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书。

        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史事,因为当时“尚”与“上”通用,而“书”意指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所以书又叫做尚书,即上古史的意思。

        “所谓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文有六体,是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

        “尚书所记内容,上起唐尧,下至春秋时秦穆公,按着年代先后,又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刘炫是今日主讲,刘焯在一旁补充,他们考虑到今日前来听课的学子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没有一上来就高谈阔论,而是先把尚书的概念大概说一遍,然后再慢慢切入主题。

        堂下听众鸦雀无声,个个都在侧耳倾听,西阳王府记室刘文静,提前几日请了假,和弟弟刘文起一道于今日听课,昨晚他俩通宵在讲堂外排队,还差点排不上好位置。

        因为有人已经从昨日下午起就在堂外守着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