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当家才知柴米贵 (2 / 4)
在这个时代要想不做昏官,不尸位素餐,是件痛苦的事。做知县比做将军难多了。
已经很晚,高方平挑灯夜读,查阅从县衙调来的往前几年的典籍。不是看的刑狱典籍,那根本不重要,时文彬判的肯定会有偏差,却总体会在水平之上。
民以食为天,高方平主要了解的是往前几年的户口变化,以及田地兼并情况。由此,就能判断一个郓1城总体情况的大概。
只查阅了两年便觉得眼睛痛,实在是记录之人的笔记较难辨认,在加上繁体文言文,高方平无比头大。
有个名字较为醒目,他是主簿王勤飞,但凡见到他的名字高方平便逐一累加,一直往上累计两年,加得良田七万亩。
另有一个名字东溪村晁盖,名下良田一万多亩,也大部分是这两年所聚集的。
辛苦半夜,高方平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晁盖的田地大幅增加是两年多一点的时候,王勤飞主簿的大幅增加也是两年多一点。然后被贬官去龙游县的奸贼王黼,在济州的任期也是两年多一点。
一个小小的主簿,田地比高俅老爹还多,清廉官吏时文彬却未能压制住,主簿和济州知州也一个姓?高方平认为根由就在这里。
要不是大宋的文官知县都很牛,换其他朝代的话,这种本地豪强和知州勾结的情况,害死一个芝麻官知县还是有不少的。
上任的第一个难题,摆在了高方平的面前,叹息一声放下文书,捏了捏眼角。
一定程度上的土地兼并,除了是国法允许外,高方平也能部分认同,因为可以节约化使用耕地,释放劳动力发展其他副业,这是脱离农耕社会必须走的一个步伐。
但过犹不及,任何东西有一个度,超过了老百姓的容忍极限后,则会造成大量逃户隐户。那代表老百姓受不了掀桌子,不和你官府玩了。那些躲起来的人除了不纳税不服役之外,最大的隐患就是上梁山。
是的不用问,梁山第一批跟随晁盖摇旗呐喊的班底,就是这些被拿走了土地躲起来的逃户。和那些反贼头领不同,这些苦哈哈是真的受够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