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功成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70章 功成 (1 / 2)
        张晓辰也慢慢想起在1851年,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生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认识一直未受重视。戴里和鲍文等学者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地壳中大量存在花岗岩的事实。

        1933年,列文生-列信格和肯尼迪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重新倡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生岩浆的论点。二十世纪中期,环太平洋安山岩及阿尔卑斯超基性侵入岩的研究,使人们确信种类繁多的岩浆岩是由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和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而形成的。这几种原生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部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原生岩浆的成因有不同的机制:

        1玄武岩浆:上地幔物质(地幔岩)局部熔融的产物。在上地幔的不同深度上通过局部熔融产生三种主要岩浆:拉斑玄武岩浆——约15公里高、铝玄武岩浆——15-35公里、碱性玄武岩浆——35-75公里。从玄武岩浆中可以直接冷凝结晶成玄武岩和辉长岩;通过分异作用可以形成少量中性岩和酸性岩;通过重力结晶分异可以形成少量超基性岩。

        2花岗岩岩浆:大陆地壳深部物质重熔的产物。不同深度上可以形成性质稍有差异的花岗岩岩浆。在约10公里处形成活动性很弱的岩浆,许多巨型花岗岩岩基就是这种岩浆形成的;约在20公里深度上可形成活动性很强的岩浆,能够上侵至浅部甚至喷出地表。

        花岗岩岩浆通过同化作用可形成中性岩和碱性岩;也有一些花岗岩是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

        3安山岩浆:玄武质洋壳到达海沟并向下俯冲深度达95公里时,玄武岩及其上覆的洋底沉积物发生局部熔融即可形成安山岩浆,安山岩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广泛。

        大陆内部的安山岩,是地壳深部局部熔融产生的,其深度约为60公里。

        4橄榄岩岩浆:上地幔物质大约在80~160公里的深度上局部熔融的产物。

        其实关于原生岩浆及其起源的问题极其复杂,以上只是支持者较多的几种看法,其真正的形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岩浆演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分异作用、同化作用和混合作用,由少数几种岩浆形成多种多样的岩浆岩。

        分异作用主要有两种: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

        熔离作用是指原来均一的岩浆,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或者由于外来组分的加入,使其分为互不混溶的两种岩浆。然岩浆中硫化物、氧化物与硅酸盐熔体可以发生熔离作用。

        矿物的结晶温度有高有低,因此,矿物从岩浆中结晶析出的次序也有先有后,这就是结晶分异作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