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星云 (1 / 3)
张晓辰明白人类所观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约是由4.9%的普通物质构成恒星、行星、气体和尘埃的物质或“重子”,26.8%的暗物质和68.3%的暗能量构成。重子物质构成星系际的“蛛网”。
暗物质和暗能量分别通过对普通物质产生的引力作用和推动宇宙做加速膨胀而表明它们的存在。如果暗能量不存在,那么物质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就会减慢宇宙的膨胀,但是文观测表明我们的宇宙在做加速膨胀运动。宇宙由一切体组成。
从远古到现代:
中国古人曾提出盖、宣夜和浑,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嫦娥奔月的传,汉代学者张衡也曾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无限宇宙概念。浑认为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与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着蛋黄。张衡认为浑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
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犹太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围绕着一圈星球,再往外去,寥落地分布着其余体。有一个静止的球存在,在其内部,星球各居其位,转动不止。
地球原来是近似圆形。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体和大地都是近似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被17世纪初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所证实。
1543年,N.哥白尼所着《球运行论》正式提出了“日心”观点,
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在中世纪的欧洲,托勒密的地心由于符合神权统治理论的需要,一直占有统治地位。
为了扞卫日心,不少仁人志士与黑暗的神权统治势力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
1609年,J.开普勒的开普勒三定律揭示霖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日心,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打下了基础。1608年利普赛发明望远镜后,伽利略立即加以改造并指向苍穹。
1610年,伽利略发表了划时代的着作《星际使者》,朦胧的银河原来是无边的星海,皎洁的月亮竟然布满了环形山,灿烂的太阳哪知会有黑子,而金星的相位变化和木星的4颗卫星恰恰是日心最可靠的证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