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不打无准备的仗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四章 不打无准备的仗 (2 / 3)
        在血淋淋的惩戒面前“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俱就”。

        三座受降城中,西受降城(内蒙巴彦淖尔市)坐落于狼山山口南,黄河渡口北,与灵州遥相呼应,为控扼南北交通的要冲。

        中受降城(内蒙古包头市)正对黄河古渡口,为朔方郡的北大门。此处原有的拂云堆神祠是默啜可汗南下入寇前,必先祭祀求福之所。

        东受降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隔河与胜州、榆林相对。

        三座受降城相去各4百余里,构成了唐军黄河北岸防御的链条。随后,张仁愿又向北拓地三百多里,在牛头朝那山(内蒙古固阳东)北设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形成了一套稳固的军事防御结构。

        三受降城防御体系建成后,后突厥汗国的根据地被极大压缩,默啜可汗无力在漠南回旋,不得不返回更荒凉的漠北。

        随着,后突厥汗国对唐朝的掠夺收益锐减,其国力也快速削弱,终被唐、回纥联手攻灭。

        因此,后突厥汗国的衰弱与灭亡,与张仁愿深谋远虑,力主修建三受降城存在重要的因果关系。

        也因此,他才会获得李显“纾东顾之忧,释北垂之虑”的超高评价。

        作为唐朝北疆战略防御节点,多位边塞诗人都曾到访,“受降城”也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

        其中,诗人李益写下了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上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唐诗描写的便是中受降城的夜景,其中回乐烽是戍卒屯住的烽隧名称。

        诗人夜晚登上受降城后,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笛声,有感于边卒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唐玄宗时期,有两位大宦官特别出彩。这两位被李隆基引为心腹的宦官,一位是闻名遐迩的高力士,另一位的名字则少有人知,他就是杨思勖(x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