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藩镇们的态度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八章 藩镇们的态度 (2 / 4)
        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前后,杨休明试图前往庭州征调兵马,不料被伊西厅留后周逸,勾结突厥杀害于长泉。

        大历元年(766年),河西唐军的形势

        失去最高长官的河西唐军仍未放弃,杨休明死后,时任巡抚河西观察使的周鼎,肩负起河西节度使的重任。

        周鼎主政河西十年(767年—777年)间,河西军防形势更加严峻,肃州(酒泉)、瓜州(瓜州县)相继沦陷,沙州与北庭的联系彻底断绝,沙州成为唐朝在河西保有的最后一座州城。

        大历十一年(776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移帐南山(祁连山),令尚绮心儿攻打沙州,心神俱疲的周鼎决意放弃沙州,焚城而去。

        可这一政策,遭到沙州大族和民众的激烈反对。

        大历十二年秋,沙州马使阎朝杀死周鼎,自领州事,又坚守了8年。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沙州城中军粮耗尽。阎朝打开官仓,以一匹绸缎换一斗麦的价格,向大户募粮。

        城中豪门踊跃交易,短短数日便筹得大批粮秣。

        欣喜不已的阎朝登高而呼:“军民又有粮食,可以继续死守了!”

        (《新唐书?吐蕃传》:自领州事城守者八年,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朝喜曰:‘民且有食可以死守也’)

        就这样,沙州城又坚持了两年(唐德宗贞元二年),援军依旧杳如黄鹤,而粮食再次耗尽。

        眼见固守无望,阎朝以“苟毋徙它境,请以城降”为条件,开城投降。

        至此,整个河西走廊尽数沦陷,河西唐军在不断西退,孤立无援的局面下,苦苦支撑了22年之久。

        吐蕃在占领河西走廊后,废弃了唐朝的行政体制,代之以部落制。

        同时,强力推行蕃化政策,让河西唐族改易穿着、学蕃语、赭面纹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