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七擒七纵?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八章 七擒七纵? (2 / 3)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唐朝被迫罢安西四镇。

        四年后(674年,上元元年),四镇复归唐朝。

        仪凤三年(678年),迫于吐蕃压力再次罢黜。

        次年(679年,调露元年),裴行俭千里奔袭西域,生擒阿史那都支,再复安西四镇。

        垂拱二年(686年),四镇再罢。

        692年(长寿元年),王孝杰、阿史那忠节西击吐蕃,在大岭、冷泉大败蕃军,噶尔·赞辗恭顿(汉史称赞刃,禄东赞五子)逃遁,噶尔·达古日耸(汉史称悉多于,禄东赞四子)被俘,四镇再复。

        此后,唐庭吸取了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遣军两万四千人常驻四镇,西域算是基本稳定了下来。

        从四镇屡废屡建的过程可见,唐朝即便是在相对遥远的西域,有尚且有能力和吐蕃一较短长,更何况是在后勤压力较低的河拢地区呢?

        另外,时任吐蕃大相噶尔·钦陵被迫于武周朝长寿元年(692年)后,长期驻扎青海前线,也能看出唐朝反击对吐蕃造成的压力。

        钦陵长期远离吐蕃的政治中心,实际意义上促成了吐蕃王室重新夺回王权,终结了噶尔一门长达五十余年的权臣之路。

        之后,钦陵被迫自杀,其三弟噶尔·政赞藏顿(唐史称赞婆)携其子论弓仁及部众投唐,改姓论,成为论姓始祖之一。

        最后,还有个外交上的证据。

        武周朝万岁通元年(696年),唐蕃之间曾有一次野狐河之会(今青海察汗乌苏河),会谈的一方是钦陵,另一方是唐使郭元镇。

        会议应钦陵的请求而召开,在会议上钦陵和郭元镇唇枪舌剑谈的好不热闹。

        钦陵想让唐朝放弃安西四镇,在西域构建一个军事缓冲区,但唐朝也不傻,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拼死拼活才啃下来的安西四镇,哪能句话就放弃了?

        郭元镇知道钦陵的要求唐庭根本不可能答应,但张嘴就蹦出不行,岂不有失风度?外交嘛!向来都是风风光光的干龌龊勾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