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大食寇边 (1 / 4)
一、因祸得福
王忠嗣本名王训,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
其父王海宾,在盛唐如云的猛将中,算不得有多出彩。
如果一切按正常规律发展,王忠嗣不过子承父业做个边关名将,断无机会登上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防区东西横亘数千里的梯。
他命阅转折,源于开元二年,陇右的一场恶战。
公元714年(唐开元二年)5月,吐蕃大相坌达延给唐朝宰相写了一封书信。
信中他要求,两国先在河源划定边境线,再订立盟约。
当时,唐蕃两国处在金城公主出嫁后,相对平静的一段时期。
因而,唐庭对坌达延请求,并未给予足够的警惕。
虽然,负责谈判的唐使解琬,因曾担任过朔方大总管对边事极为熟稔。但他上书警告玄宗,“在秦、渭等州屯重兵,以备不时之需”的建议,未能得以实施。
结果当年8月,双方谈判尚在进行之时。
吐蕃军队突然发兵十万进犯临洮(甘肃岷县)、兰(甘肃兰州市)、渭(甘肃陇西县东南)等地,陇右唐军毫无防备,马场中数千匹军马被劫。
《旧唐书·吐蕃传》:其年八月,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寇临洮军,又进寇兰州及渭州之渭源县,掠群牧而去。
10月,初战得胜的坌达延,再携重兵入寇渭源(甘肃渭源县东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