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别君去时何时还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别君去时何时还 (1 / 4)
        大周重文轻武,文风之盛比之历朝历代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前朝乐土国大唐帝国虽有很多杰出诗人学者,但那些文人很多都穷困潦倒。而在大周,凡是文人,如考取了功名都可入仕为官,执掌权力并享受朝庭俸禄;没有功名的书生,但有生活窘迫的,富贵人家都争相资助,要么考取功名后得到巨额回报,要么以高薪聘请为门客装点门面。而那些创作出佳作名篇的名家,更是受世人追捧,名利双收易如反掌。文人相轻?傻子才会去做,大周文人,都是花花轿子众人抬的。三分才气夸到学富五车、当地传名说成天下皆知、一时佳作赞为千古绝唱,那都不是事儿。所以当柴基业回到少林寺,又见那些文人书生在传看赞叹拓印的诗稿时,也就强行把心头的郁结抛开,让随从要了一份诗稿,一看:

        《赠嵩山焦炼师》李白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东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飖,风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傥可传,铭骨誓相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