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智囊团 (2 / 2)
“网吧事业部的郭志阳和cc事业部的张之政倒是合适,只不过如果将他们提拔上来,他们负责的还是他们自己的那一部分,没什么实质意义,现在亚洲投资计划开始实施了,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帮我分担工作的人。要不然真的忙不过来了。原本还计划今年生孩子的,现在又泡汤了。”
“这样啊,老封,实在对不住啊,这个副总一下子是不好找的,你可以联系一下猎头公司的黄经理,让他先帮忙物色物色,另外你也可以适当的给郭志阳和张之政加一加担子,给他们一个机会嘛,这人才都是被逼出来的,说不定做着做着就合适了呢?”李世玉一项喜欢从公司内部选拔人才,这样也让公司的员工有奋斗的动力。
封余有点无可奈何:“那好吧,也只能先这样做了,不过我老婆那边你得帮我去说明啊,要不然我进不了家门啊。”
李世玉还从来没有见过封余这个样子,有点想笑:“没问题,嫂子那边我去帮你说,如果你这段时间实在忙不过来的话,你可以从公司内部选拔一些人,再招聘一些,组成一个智囊团,最近我们教授在讲到这方面的问题,现在在美国的这些上市公司,一般都有智囊团。”
封余虽然是香港大学毕业的,但是学的并不是企业管理,而是金融方面,他的管理知识都是跟着周年瑁学的,而安居公司的义务相对单一,周年瑁将调查处作为事件的分析处理中心了,也就没有组建智囊团,所以封余对这一块完全不懂。
“什么智囊团?像政府部门智囊团一样的吗?”
李世玉点了点头:“差不多吧,这每一个人的时间精力,知识都是有限的,随着公司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一个人是很难管理过来的,这个时候智囊团就应运而生了,这一点在国外的这些公司体现得特别突出,美国钢铁公司创始人卡内基曾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留下我的成员,4年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喜欢与别人共同创造财富、分享财富的卡内基可以说是智囊团这一原则的倡导者。”
“1982年,比尔盖茨登上了美国《金钱》杂志的封面。杂志这样评价道:“你可以喜欢他,也可以憎恨他,但你不可以忽视他。”的确,这个象征高科技精英的符号人物已经并继续主导着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今,已经没有人可以否认盖茨与微软的成功,优秀的人才无疑是盖茨能够迅速称霸软件市场的法宝。在一次接受记者的提问中,比尔盖茨做出了回答:是微软公司的智囊深度,是微软的人才优势撑起了一个时代。
盖茨的回答说明了一个真理。他总是衷情于智囊工程师而不是市场经理或者其它总裁,智囊团才是帮助他设计公司对策和产品的真正行家。从微软的最初发展阶段,盖茨就意识到了一点,当时他就采纳了查尔斯西蒙尼,一名施乐电脑专家的建议来帮助他发展一个文字处理系统。而这名专家如今已经成为了智囊团的成员之一。从1981年离开施乐公司,西蒙尼在接下来的10年中一直致力于微软的应用软件开发,等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开发成功的,他被誉为“微软首席程序大师”。
微软的智囊团是一个新老混合的团体。成员包括公司的最高层领导、高级开发员和程序经理,核心大约由10来个人组成,他们管理关键产品领域和负责公司新的举措,组织非正式的监督组来评估每个人的工作。
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在各个项目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了智囊团的外围;一些人还是公司的元老,从微软建立之初便一直在这儿工作,然而越来越多的成员来自对手公司或者是个人计算机领域之外新技术方面的专家。这些主导微软操作系统和因特网发展战略的专家,曾帮助盖茨,把微软的事业推到巅峰。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离开了微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新笔趣阁;https://m.xinbiquge.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友情提示:请关闭阅读模式或者畅读模式,否则可能无法正常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